夏至,一年中白昼大于黑夜,阳光充裕雨水皆充沛的节气。徐书信《在暑雨》中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梅雨季过后,夏日徐徐而来,这是一个关乎夏天,浮瓜沉李,蒲扇藤椅,细语轻声,仰望星空的美好季节。
❖
何
为
夏
至
❖
《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意思是说,夏至日到了,自然界中的蝉儿开始鸣叫了,半夏木槿也纷纷开花。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一候鹿角解,《逸周书》曰:“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盛极而衰,鹿角在夏至脱落,是自然界万物更替的结果。又曰:“鹿角不解,兵革不息”。意思是鹿角不脱落,打仗就不会停止。
二候蝉始鸣,让人感到夏天到来的,不单单是热度和阳光。一声悦耳的蝉鸣同样宣告了夏天正式的到来。夏蝉又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此名。半夏是一种白色的喜阴药草,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其实,夏至之后,盛开的不仅有半夏,木槿,合欢、紫薇等等也都会相继盛开。在城市里,半夏很少能见到,但木槿却是公园和小区里最常见的。
作者:徐廷华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今年夏至日为6月21日。《恪遵宪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是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故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礼记》中也说:“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鼓翼而鸣;半夏、木槿这两种植物也逐渐繁盛开花,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现。
夏至以后,即将开始一年里最热的天气——入伏。夏至节气也是诗人们喜于咏吟的对象,留下了不少佳作。
唐代权德舆有《夏至日作》诗,写道:“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诗说大自然不停地运行,四季交错,虽然夏阳如火,但却意味着阳盛之中也有阴生。
宋朝张耒在《夏至》诗中也隐喻了这样一种哲理,就像酷暑炎夏终将过去,这是自然的规律。诗说:“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诗中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诗写夏至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黑夜变长,官府少事,农夫最忙。诗人闭门避暑,欣赏竹荷风光,如有烦闷,可举杯消忧。
贾弇的《孟夏》诗中道:“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诗说一进入夏天,慈竹长得密集而有序,远望云气如楼阁,幻同似境,耳边还有青蛙奏乐,夏天真是迷人啊。
夏至正处在梅雨天中,农民们希望这时能够下足雨,以保障秋季的丰收。宋代诗人苏辙《五月十九日夏至喜雨》(农历)表达了这一愿望:“一旱经春夏已来,好雨连宵晓未收。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农忧。力耕仅是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
夏至午后至傍晚常会形成雷阵雨,骤来疾去,变幻莫测。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巧妙地借喻这种气候特点,写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句,不光是写景,和下句连起来看,实是借其双关语来写男女之情。现代人常用后两句诗,形容一对恋人微妙的情感关系。不过原诗的“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改成了“道是无情却有情”了。
来源: LOHAS乐活杂志、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