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丨第二輯。

幼時的記憶

伴隨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淡忘

唯一越來越清晰的記憶

是對家鄉味覺的記憶

出門在外

家鄉逐漸

就成了难以忘却的那個味道

就成了爸爸媽媽做過的那道菜

就成了在家經常光顧那家店

就成了現在居住的城市

再奢華的酒店也無法做出的那個味道

每一次飯菜不合口

都讓我想起家

從來沒想過

一次熟悉味道的久別重逢

竟讓我淚流滿面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心情不好的时候

就回一趟家乡吧

走一走,看一看

喜鹊连声叫、黄狗轻声吼

风都知道,游子回家了

听几声鸟鸣,闻几声鸡叫

与花草树木说话,和白云蓝天对望

钟 水 饺

成都,这个被历史赋予了浓重色彩的城市,春天来得有些早,10月看起来很美。春熙路、锦里、宽窄巷子、胡同巷子的老妈蹄花儿很鲜美,樱桃很红石榴很甜,街道上那些微不足道的大嗓门,让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整个城市悠然而缓慢,简单而淳朴,小小的美食无处不在。

闺蜜远嫁深圳,最怀念的还是成都美食,每次回来,体内的小宇宙就会自动调整到“爆发模式”,说到成都的小吃,她完全如数家珍,龙抄手、担担面、钟水饺、叶儿粑、谭豆花、蛋烘糕、川北凉粉、粉蒸肉、糖油果子、玻璃抄手等等,串街走巷寻找记忆中的味道,那种幸福感真的可以填满虚空的思乡情。

 

也许对外地人而言,龙抄手的名气要大过钟水饺,但相比已经失传的龙抄手,大部分本地人还是偏爱钟水饺。北方人说的“好吃不过饺子”,跟成都的钟水饺是有很大差别的,但从味型和馅儿而言,钟水饺的特点是纯猪肉馅,馅儿里不加任何蔬菜,肉质鲜嫩,上桌时淋上特制的辣椒油、蒜水、花椒粉、味精、伏制酱油,皮薄馅儿足,微甜辛辣,正确的吃法是把饺子夹断成两截,让内馅儿沾满调料,真的是老少皆宜。

很多外地朋友误解川菜就是麻辣味,其实是不对的,川菜24种味型,麻辣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好比钟水饺就算是复合香型,即便是不能吃辣的朋友,对钟水饺的接受度也是很高,这也是闺蜜每次回成都首选的小吃。

糖 油 果 子

说起糖油果子,总是和小时候的灯会、花会联系在一起,成都长大的孩子没有不知道不爱吃的。平日里,父母对零食管控非常严格,在过年过节时也会网开一面,也正因如此,让我小小的心里,小小的胃里充满了期盼和幸福的味道。记忆中的糖油果子是推着车卖的,总是有着浓浓的红糖香,粘牙的口感,这也是幼时最甜蜜的回忆之一。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在流逝。虽然小摊改为店面,传统的清水泡糯米,磨浆再吊干水分的方式,改成了半成品的糯米面来制作糖油果子,但是两元五个的价格还是让人感到了曾经的熟悉。老面发酵、红糖上色,滚烫的油锅下炸,起锅后撒上少许熟白芝麻增香,三五个一串,浑圆程亮,炸得好的外壳酥脆,内心五层空的软糯,满口焦糖香味,甜度适中略带酸味。糖油果子得趁热吃,冷了反而失去了它的特点,容易伤胃。跟麻团区别很大,麻团实心裹满芝麻。即使到了现在,也经常会在街头路边看到娇小可人的姑娘排着队等糖油果子,也许是我们在寻找记忆中的味道吧。

糖 油 粑 粑

 

吃糖油粑粑不能着急,新鲜出锅的糖油粑粑金黄脆嫩,甜而不浓,油而不腻,软软的,柔柔的,色香诱人,引人胃口大开,使人想一口气就全部吞下。但刚出锅的粑粑,热气腾腾,一不小心就会烫着舌头,伤到嘴。因此吃糖油粑粑时绝对不能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而要慢条斯理,悠着乐着地一点点吃,一点点品尝。性急的湖南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但吃糖油粑粑时却不急不燥,非常有耐心。

湖南人常常在街头买上一碗糖油粑粑,一路逛街行走,一路慢慢尝用。吃粑粑时,他们会停止一切思考,忘记周围一切场景,所有的心思都倾注在粑粑上。先用嘴巴轻轻吹散粑粑上的热气,用筷子轻轻翻动着小塑料碗内的粑粑,再用舌头舔舔粑粑,然后才扯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着,慢慢地、细心地咀嚼着,吞咽着,把粑粑的甜味、香味一股脑儿地、悠悠地吞进肚里,让肠胃温和地消化着。

他们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吃,旁边的路人张巴着嘴吞口水,吃得自己全身发热,心神快活,脚下生风。吃完了,抹抹嘴巴,他们就会感觉日子变得特别的轻快和逍遥。

米 粉

 

湖南人管吃米粉叫嗦,不管是早上还是宵夜,湖南人都喜欢在街头小店嗦一碗米粉。湖南米粉的臊子以木耳豆腐丝、排骨、大片牛肉为主,其中大片牛肉和豆腐丝木耳最受欢迎。

 

虽然现在长沙很多米粉店卖的是扁粉,但地道的湖南米粉一定是圆的。配上熬制良久的骨头汤,浇上一大勺大片牛肉,配上辛辣的红油,引得食客们啧嘴流汗,全力以赴,一碗米粉嗦完之余,顿感人生也不过如此。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两种牛肉,一种是牛肉,一种是回民牛肉,不论分量,还是品相或口感,湖南邵阳米粉中的回民牛肉轻易完胜95%的牛肉面。

一碗销魂的牛肉米粉能让湖南人瞬间满血复活。

对于湖南人来说,米粉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垂手可得的美食,一场完美的能量补给。身在外地,嗦一碗湖南米粉就是一次亲吻故乡的热忱。

干 炒 牛 河

同肠粉一样,干炒牛河也分广式和潮汕两个路子。好的广式干炒牛河,出锅时干香锅气足,河粉不断、透亮、染着温润的酱油色。配菜中牛肉、小葱、洋葱和韭黄一样不能少,绿豆芽要掐掉豆子,去除豆腥气、成菜还利落齐整。

广式干炒牛河还是粤菜酒楼厨师的测验菜品,牛肉滑油要均匀不老,配菜断生保持着脆嫩劲儿,河粉绝对不能粘锅……每一处细节对厨师的要求都极其严格。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放假回家,想干炒牛河想得不行,就去香港米其林一星老字号何洪记吃他家的招牌干炒牛河过瘾:卖相油亮、韭黄提香、豆芽脆嫩,盘底没有一丝多余的油,这样传统又规矩的手笔,即便在广东,如今也已不多见了。

至于潮汕干炒牛河,我更多是在潮汕牛肉店里吃到的。

潮汕炒牛河准确来说是炒粿条,不似广府的河粉透亮,是完全的米白色,分干炒和湿炒两种制法。如果吃不惯湿炒里的汤汁,自然偏爱干炒的干香。

潮汕干炒牛河所用配菜多是芥蓝,不少店家还会随机加入包菜、豆芽等配菜。

如果说广式干炒牛河是一道精致的小吃,潮汕干炒牛河则是宵夜档最慰藉人心的主食。最过瘾的,莫过于三五好友围坐大啖潮汕牛肉火锅至酣畅淋漓,向店家大声招呼道:“老板,牛河一大份,干炒!”

卤 鸭 肠

 

南昌人口味重,尤其是好卤菜。咸、香、辣。就是这几口卤菜下酒落肚,南昌人显得好斗、喧嚣。午夜的大排档里面,一排各种卤味凉菜,一年四季都能嘬个痛快。

我独爱母亲做的卤鸭肠,每年春节,母亲都会提前卤制好鸭肠等我回家。

南昌的卤鸭肠叫肠结。这个很关键。鸭肠如果一条条的卤,很容易缩到很小,而且容易卤烂。就像酱肘子,要用细棉绳捆着卤一样。卤鸭肠的关键就是打结。这样卤水浸泡在肠结里面,入味更加容易,而且吃起来,还带着一点点汤汁。如果是辣口的卤鸭肠,那里面九转九煮出来的辣汁,保证巨辣的同时,鲜、咸、香充盈。

有一年从南昌回来带了一大盒卤鸭肠,三个室友一吃全部眼睛都红了。于是藏进冰箱,规定每天每人早一条晚一条……结果三天后,发酸了。众人一起出去如葬花般埋葬了卤鸭肠。

这里还一个秘密:南昌是产鸭名区,离开南昌买不到那种鸭肠,没有那里的辣椒和水土,所以怎么多出不来那个味道。所谓思乡,所谓愁肠,合在一起就是想念南昌的卤鸭肠。

桂 林 米 粉

 

桂林人吃米粉就是一种数十年不变的情怀!如果不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可能感受不到米粉对当地人带来的影响,很多桂林人从外地回到家乡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一定是去吃一碗卤菜粉。在桂林正宗的米粉店都藏匿在小巷,有一些一开就是四五十年,从几分钱到90年代的一块五钱再到现在的四块钱,你就能吃到一碗正宗的桂林卤菜粉。

卤菜粉看似简单,但是制作过程却复杂讲究,从熬制卤水到卤牛肉、用大火炸锅烧,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而搭配的酸菜大多都是自家的酸坛子腌制而成,恐怕这点现在只有桂林本地的米粉店还在坚持着小批量手工制作的传统了。

其实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很简单,用开水冒好米粉,浇上卤汁和油,根据个人喜好加卤菜和配菜,干拌着吃就可以,正确的吃法是千万别一开始就加骨头汤,等你吃到只剩一点点的时候,再加一勺热汤才是最佳的味蕾感受。

螺 蛳 粉

在柳州的诸多螺蛳粉店内,经常能看到一众好友点几碗粉,要上一大盘卤菜热闹的劈酒,场面要多热闹有多热闹。都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最好吃的螺蛳粉永远都是在柳州本地才能吃到,吃螺蛳粉一定要吃点辣才够味,最佳搭配的卤菜有鸭脚、油果、卤蛋、猪肚。

螺蛳粉有一点和其他粉是不一样的,它用的都是干米粉,这种粉食用前需要用冷水浸泡过再用热水煮熟,口感上更加有韧劲,配搭上腐竹、木耳和花生,简直是辣并快乐着!

螺蛳粉是柳州人每天必吃的一道美食,好吃的店不管什么时间去都要排队,有些民间老店会在下午才开门,一直做到第二天清晨才打烊收摊,螺蛳粉是属于比较重口味的,但就算是身家上亿的大老板也会不计形象的挤在粉店吃他个满头大汗才舒爽!

煎 饼 馃 子

 

在人们对于天津好吃的印象里,煎饼馃子已经远远超越了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以及十八街麻花的地位。但只有在天津生活或者工作过的人,才会告诉你,但凡你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吃到的那些有多么的不正宗。

一个地道的天津煎饼馃子摊儿是不会24小时营业的,天擦黑的时候伴着晨露出门,你在任何一个社区或者犄角旮旯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她的踪影。你会发现真正天津人的吃法,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一只或者两只蛋,或者只要纯素的煎饼,搭配着棒槌馃子(油条)或者馃篦儿(薄脆),正点的煎饼是不会有任何多余配料,甜面酱、辣酱、香菜以及香葱,几乎就是全部了。

老天津会告诉你,最好的吃法就是两颗鸡蛋配上馃篦儿,香葱要分两次放,摊饼皮的时候放一次,涂好酱料出锅之前再来一把葱花,这会让口感变得更好,如果你不爱吃辣椒,其实连辣酱都可以省略的,甜面酱的香气混着着绿豆面的煎饼,以及馃篦儿的脆,那才是九河下稍的味蕾体验。作为一个久居北京的人,每当我代购的煎饼抵达的时候,哪怕味道已经减掉50%以上,这依然是我爱的气息,那是来自天津卫的味道。

藕 稀 饭

从吉林到北京,再到芜湖,再到广州,在我生活过的轨迹里,这三千多公里的跋涉,真的有太多关于食物的记忆。每一种食物,似乎就像打开记忆之门的一把把钥匙,扭动着凸凹不平的时光。从1977年我家调到芜湖之后,家人的饮食习惯就发生重大的改变了。芜湖是江南水乡,在民国时代,它是中国四大鱼米之乡。我清楚的记得,1979年左右,芜湖的螃蟹七、八毛钱一斤,猪肉是一块零五分一斤。母亲回忆,第一次买螃蟹,不知道它的厉害,放在水盆里,等下班回家,发现它们已经穿越三楼阳台的栏杆缝隙跳楼越狱了。芜湖当时水产丰富,上海人喜欢吃江鲜、河鲜,纷纷坐火车来芜湖吃。那时候,上海到芜湖一张火车票八块五。从芜湖开往上海的火车上,车厢里挂满了一网兜一网兜的螃蟹。

1949之后,芜湖的经济就一落千丈了。依靠政府扶持的关系,合肥在各方面逐渐取代了芜湖原来在安徽重要的地位。这个自生自灭的三线城市,至今人均收入都是全国倒数的,但它却又是一个超前消费的城市,它的物价是耸人听闻的。1989年,我的工资是78块,但一条普通的裤子就卖38块,一碗牛肉面3块7(2002年,桂林的一碗米粉才1块5)。低端的收入,逼得人们要付出百般努力,把饭桌拾掇得体面一些,才让日子勉强还能过下去。

因为地产丰富,所以芜湖人很喜欢吃,也很讲究吃。芜湖有很多美食,有一道藕稀饭,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用材很简单:藕和糯米。在江南水乡,藕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蔬菜。芜湖就在长江边,土地肥沃、遍布池塘,虾兵蟹将任我行。芜湖当时是江南最重要的一个商埠口岸,可以想象民国时代芜湖的繁华景象,一百年前,张玉良就在这里沦落风尘,或许当年的张玉良也品尝过藕稀饭。我至今还记得70年代末,每次一走进菜市场,水产和蔬菜的清香就扑面而来。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激发致富的欲望,每个人只想过好自然、平静的日子,土地、河山、海洋还没有被贪欲玷污。

那股扑面而来的清香,也就永久封存在记忆里了。

据老芜湖人回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街小巷就有挑担卖藕稀饭的小贩了。那时候没有城管,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易,欣赏美食的快乐。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门有一位姓朱的大爷,每天挑担在那里卖藕稀饭,他用的是一只大紫铜锅,因为用的是柴火,所以煮出来的藕稀饭又粘又甘,远近闻名。到1994年,藕稀饭还是五毛钱一碗,人人吃得起。据悉,在镜湖边的步行街,还有一个卖藕稀饭的摊位也是家喻户晓,老板是一位矮小的老人,他那口大肚紫铜锅,已经家传六七十年了。他煮的藕稀饭,还加了桂花酿,芳香袭人。只有用紫铜锅煮出来的藕稀饭,才是酱红色的,也才是正宗的芜湖美食。

据父亲回忆,济南老家,藕不是常见之物。他说小时候,你爷爷到过年时,才买一点藕,敬供用。父亲兄弟姐妹五个,估计分的话,每人也分不到几片吧。我想,藕,对于父亲来说,其实不能算食物,只能是一种记忆了。

在广州生活18年,那里的藕并不好吃,口感就是不如家乡的脆、滑、香甜。每年过年回家,我都像复仇一样,买很多藕。炒藕时,除了盐,什么都不放,就已经非常香了。只有嚼在嘴里的时候,才感觉真的回家了。在我心底,藕,已经是芜湖的一个标记。

乡愁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感,对于异乡客,远离家乡,总有一种美食让我们挂念。

中国地方的美食数不胜数,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谁最中国独家推出“家乡的味道”系列专题,欢迎大家投稿,欢迎大家热情推荐最能代表您家乡的味道,文字在500字以内,我们将精选出一些精彩的文字陆续发布。

联系邮箱:szzgphw@126.com

全国知名地方美食评选

不要等到过年才想到回家

不要等到孤独才想起小伙伴们

不要想起离别才想起珍重

不要等到远离家乡才想念家乡的味道

尝遍了全世界的美食,也难忘家乡的味道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聊聊您心目中的家乡的味道